RedSpirit@YIHA丨颂百年伟业 聆听红歌背后的故事——南泥湾

发布时间:2021-05-24浏览次数:13


南泥湾

图片


图片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呀)地方……”

听着如此欢快的旋律,谁能联想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但这首老歌的的确确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见证。

太平洋战争前后,由于日军的封锁和灾荒,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进行重兵包围和封锁等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抗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

各抗日根据地出现了粮食、医药、棉布、子弹、食盐以及其他日常用品奇缺的状况。

在陕甘宁边区这个中共中央所在地和经济落后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总后方,一度到了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用、没有菜吃、没有鞋袜穿、冬天没有被盖的严重地步。


1941年3月,三五九旅遵照毛主席“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指示,在王震的指挥下,开始分批从绥德警备区开赴南泥湾,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垦荒屯田。

于是,朱德选中的第一块“试验田”——南泥湾,成为以三五九旅为主力的军垦大军拓荒之地,并创造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南泥湾精神。


短短3年时间,昔日“烂泥湾”变成了“米粮川”、“好江南”,三五九旅因此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有了南泥湾的收获,抗战乃至中国革命才度过了非常时期,红色延安才走过了“寒冬”。1943年,19岁的贺敬之被三五九旅广大官兵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热情所感动,一口气便写出这首《南泥湾》的歌词,25岁的作曲家马可立即为其谱曲。

新中国成立后,《南泥湾》经歌唱家郭兰英演唱,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

如今,听着《南泥湾》这首旋律欢快的老歌,仿佛穿越70年的沧桑,让人们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个自力更生、拿起锄头、喊着号子、垦荒种地的如火如荼岁月……


 ——节选自《寻旅拾忆》2017.07.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