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尚云峰
在经济建设新常态下,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内涵和丰富的哲学思维。对于全社会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要求绿色制度的重新构建和绿色行为的养成。实现这样的变革,既要自上而下依靠法治和政策保障,也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强化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的行动。
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础,是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进一步的升华,融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辉,蕴含着中国哲学的丰富智慧,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来深人剖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共同体。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中国哲学在长期发展中孕育“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道法自然”等观点,这些自然观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许多不谋而合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进入工业文明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开始大量改造自然,甚至掠夺自然,破坏生态平衡,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逼迫人类警醒。生态文明和人类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也是共兴衰的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多层面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还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更多注重理论知识上的分析和宣传,缺乏具体实践。其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公民的吸引力不足,实际施行效果不佳,公民生态文明素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首先,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城乡社会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可以从硬文化和软文化两个方面开展。硬文化主要涉及硬件环境,如城乡规划和建设格局,一定要契合绿色生态内涵,让公民充分感受到良好生态文明的氛围。在硬文化构建过程中,城乡建设要综合考虑各类用地的大小、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城市、乡村的整体布局,保证城乡规划整体性的同时融入绿色生态元素,切忌为了一时的美观而抛弃城乡的整体生态环境,这不仅无法体现社会生态文明,其文化内涵也会出现一定偏差。软文化是指公民由内而外展现出的精神风貌。政府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练本地特色的生态文化内涵,让公民能够在绿色文化氛围中维持平等友爱的关系,和谐相处。
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网络宣传教育。当前,互联网不仅成为公民的主要生活方式,更是社会成员沟通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交互强、传播快、信息量大的特点,积极培育公民公德,激发美好人性。例如,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在“学习强国”和各网络平台推出了《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生态纪录片,展示发生在我国海洋、森林、草原、湿地、城市中有趣的物种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体现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热烈关注,产生了较大的舆论引导力。网络宣传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权威、有社会影响力的多元媒介,诸如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短视频平台等,以平民化的语言和视角以及接地气的互动交流方式,及时快速更新信息,发布生态文明题材的视频和文章,增强社会影响力。
再次,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人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恩格斯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生态文明意识的全民教育离不开实践,生态旅游本身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的取向,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人实践的有效方式。一是立足于周边生态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为公民提供感受自然并融入自然的机会,用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公民深刻了解生态环境,通过和自然的直接交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真谛。二是组织相关观摩活动,让公民实地体验一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深刻感受人类对大自然破坏后的反噬,或者体验生态环境保护优良地区,体会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在亲身经历中激发公民的哲学思考,明晰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人类与生态兴衰与共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