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YIHA | 《信》——叩问人性

发布时间:2023-01-14浏览次数:19

《信》——叩问人性

我是来自酒管2204班的徐文静。我是喜欢阅读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假若生活不如意,那不如躲在书中,看看他人的世界。  犯罪者的家属是否有罪?答案是否定的,而社会的歧视偏见却又是肯定的。近期看了东野圭吾的《信》,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只有一个又一个情理之中却又令人悲哀的现实与人性。书中有一句话:“没有歧视和偏见的世界只存在于想象中,人类就是需要靠这种东西才能生活下去的生物。”全书以直贵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他从开始的悲伤于“哥哥是想到我才没能逃脱”的愧疚到后来对哥哥厌恶,且毅然与哥哥断绝关系。诚如书中所说,在人生中抹掉哥哥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可尽一切可能冲淡这个人在自己生命中的痕迹,是对他,对他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社会关系最好的保护。社会歧视向来是存在的,它总会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默默生长,最后长成一片可以吞下你的阴影,笼罩着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想挣脱越被束缚。杀人犯的亲人亦有罪,贫困家庭的生活就必须杂乱拥挤,这些可笑的定性可以举出一万个例子反驳他们,可大众目光依然这么看待。社会歧视是站在道德至高点的人的狂欢,而任何人都会事成为风暴的中心。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施暴者,每个人都可能受害人。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如此之近。由于社会歧视无可遁逃的性质,正视他,放宽心去面对或许反而才能活的更自由。偏见和歧视总是寄存于阳光之下,肆意挥洒。我们无法消除歧视,就像我们无法遮蔽太阳。而接受,共处,让自己更强大才是对抗的最好方式。世间本生于混沌,我们所渴望的绝对平等向来是一种无法到达的真实,面对罪与罚的指认,倒不如于混沌中扎根,发芽,直面阴影下肮脏的人性。